2011/02/27 下營文化參訪-回首文貴醫院拆除事件
本來今天是要去下營告別竹籠庴,可是竹籠庴卻在一個禮拜前就先離我們而去了。
屋子裡的老家俱有部份已經移到總頭寮興安宮的文物館裡,無法在竹籠庴拆除前去參訪,真是殘念啊!
雖然如此,竹籠庴的屋主曾先生和林老師還是陪我們到下營去參訪,我們將拜訪曾旭正教授和參訪遺址--文貴醫院和曾家竹籠屋。
第一站先來到下營的信仰中心-『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正好遇到進香團,所以大家只在廟外合十參拜,並且合影留念。
接下來便由曾先生和林淑芬老師為我們解說下營上帝廟附近的歷史文化。
文貴醫院的遺址,現在是一片水泥地。曾先生在解說時,當時的我們並沒有很大的感受,只是覺得一棟好漂亮的房子就這麼沒了。
可是當我們在曾旭正教授家看到整個拆除過程時,所帶給我們的衝擊真的很震撼。
我們又繞到大廟旁邊看曾家竹籠屋的遺址,曾先生手上拿的是未拆掉前的相片,真的是一棟維護很好的屋子。
從曾先生解說的過程,看得出來他們很不捨得這個老房子,原本他們有打算把屋子搬遷到別的地方,可惜屋子的結構不允許,只能就地拆掉,怪手一下子就把幾十年的房屋移為平地。
這是民國32年在竹籠屋前的合照。
「起厝千萬工 拆厝一陣風」
這是我這趟參訪行程深刻的感覺!
離開上帝廟後,我們前往右武衛拜訪曾旭正教授。
曾老師和我們解說右武衛的由來,因為此地地勢低窪時常淹水,在1911年時日本政府強制遷村到今中營入庄處。
後來曾昆雲先生為了感念先民在此開墾的辛苦,便自行設立鄭成功立像,並請前縣長李雅樵先生題「右武衛古鎮」石碑以資紀念。
曾老師家裡還有一座二宮金次郎的碉像,這可是日據時代台灣勤奮又好讀的代表性人物,那個時代的學校都會在校園立此碉像。
這是曾老師父親的收藏。
我們一行人年齡層從二歲到六十幾歲,快四十個人坐在右武衛兒童合唱團團練的教室看文貴醫院拆除的影像記錄。
小朋友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曾老師介紹倒風內海的歷史,大人們也很認真地聽著,因為我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倒風內海和台江內海的故事,了解到家鄉的歷史。
有一次我還被鄰居的小二生給考倒了,他問我:「你知道安南區有多少『寮』嗎?」,我真的不知道啊!
在看記錄片的過程中,我們對整個拆除的過程有了完整的了解,真的是邊看邊嘆息,好可惜的一個文化資產。
其實她本來有機會可以遷移保留的,政府都介入了,最後還是無功而返,這過程有很多可以做為以後處理類似此種案例的借鏡。
小朋友們其實不懂為什麼大人們要這麼激動,他們只知道那個房子綁了好多氣球,就像天外奇蹟一樣,房子真的可以飛走嗎?
那只是一個夢想,當影片上怪手拆除房子的那一刻,我的耳邊傳來志工們的嘆息:好可惜啊!
小朋友也童言童語地說:啊!房子被拆了!
而我看到這兒,眼淚在眼框裡打轉,真的是令人不捨,我也真的很希望房子可以飛走。
看完影片後,大家有個小小的討論會。
片中有人提到說:文貴仙的子孫都不留了,為什麼我們要幫他們保留?
這是一個很好問題,其實古蹟的價值應該不是只有對他們的下一代,這是全民的資產,大家都有責任和義務來保留。
有些觀念老一輩的人無法接受和了解,可是我們有機會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從我們自己、從我們的下一代。
布袋嘴的文化志工-宏能便分享了他們如何因為一棵百年魚木而團結、爭取到計畫變更,讓道路從魚木旁邊繞過去,而不是移走魚木,這就是一種文化資產的保護。
「遇到文貴仙,病就好三分」
總頭寮也有個金池伯,同樣是醫術高明。
我在想如果文貴醫院還存在,今天我們就可以在那棟建築裡和志工一起聊文貴仙和金池伯,小朋友們知道以前醫院的樣子,知道先民早期的辛苦,這些都無價之寶!
這次下營的文化參訪深具意義,「自己能做什麼?」是一件值得深思的問題。
讓我想到之前玉梅在總頭寮文化講座的心得裡所提到的一段:
我們感受到由於時代的變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變得更加地陌生,雖然我們這些小人物無法為這片土地改變什麼,但是也無法抹滅我們存在在這塊土地上。
現今各個鄉鎮裡的小人物默默地奉獻自己的信念,雖然這條路很遙遠、很艱難,但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扶持的話,相信〞夢想是美麗的,有夢最美〞,.....讓更多人多瞭解自己居住的村落、先人打拚的家園以及我們要傳承的文化,打造出屬於我們並且可以留給下一代文化的鄉鎮。
有很多事情,只要方向是對的,那麼「做」就對了!
不去做就什麼事都不會改變!
更多的活動照片:20110227下營文化參訪
延伸閱讀:
阿達碼:下營文貴醫院之塵埃落定-拆除側記
文貴醫院相關影片
留言列表